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從小額終老保險看台灣壽險不足]

[文章撰寫:Mark Tseng]




       在財務顧問雜誌中拜讀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彭金隆副教授的專欄,文中探討金管會政策走向:鼓勵保險公司推出小額終老保險,旨在讓高齡弱勢民眾有機會買到壽險保障,但每人最高保額上限30萬元」。針對此政策彭老師頗不以為然,您認為呢?

      筆者的觀點與彭老師不謀而合:政策立意雖良善,但終究保障效果相當有限,可謂見樹不見林。試問:30萬元除做為喪葬補助,還能做些什麼?再者,銀髮族最大的風險來源,難道不是退休準備與醫療準備不足,反倒是喪葬補助嗎(本末倒置)!?三者,此類保險在購買之初前三年,幾近沒有死亡給付,對於身處責任壓力期的需求者似乎幫助有限?那麼,豈非雞肋之舉?

      筆者從事獨立財務顧問工作提供民眾理財規劃諮詢,過去十年的從業經驗對於台灣保險產業的生態有很大的感觸:對於滿足壽險需求而言,台灣民眾可說是處處受限,也處處侷限;購買權益處處受限,購買資格處處侷限。以年齡分:投保人壽保險未足15歲之兒童若死亡,不能有死亡保險金給付;老年人保額上限僅30萬,絕不堪用;身處責任壓力期之青壯年人口,購買人壽保險可選擇之種類太少,資金靈活度與增值效益不佳,無法兼顧財務規劃。若對象為有稅務規劃需求之高資產人士,對於資產配置、保全與傳承的功能有限,無法妥善滿足此類族群的需求。無怪乎近年來資金外流購買海外保險商品的需求日益旺盛,畢竟生命會自己尋找出路,資金也會自己尋找合適的出口。


      總而言之:台灣在地的保險業者發不出適合的壽險商品,無論在死亡率,利率與費用率皆與海外市場有不小的差別。且目前的市場深度與規模,以及相對不鬆綁不友善的經商環境,無法吸引國際級壽險機構進駐。現階段在業界的保險公司,大多沒有經營相對夠悠久的歷史數據(理賠經驗,分紅紀錄等)足以提供精算,在現階段的競爭力上,的確很難與國際級的保險公司競爭(一昧的期待OIU是飲鴆止渴之舉);政府的法令若不鬆綁,以及加速金融改革的腳步,增加保險產業的附加價值,更遑論要打「亞洲盃」;在此同時,年復一年的眼看境內資金不斷流失,政府的稅改相對亞洲其他區域並無優勢的情況下,台灣的前景堪憂,民眾也只能先為自己的荷包打算了。




盛亞顧問致力於所有的美好事物上,積極開創財富新契機,讓您安全無虞地達成人生中每個夢想階段,是我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