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這樣投資值得嗎?]

[文章撰寫:鍾偉晉 Iverson]


    當我們談投資的時候,除了瞭解與評估安全性以外,最關心的不外乎是「投資報酬率」,也就是「回報率」。狹義來說,投資報酬率就是看成本與效益,當我用10元的成本買了一張股票,漲到11元,我的報酬就是10%。廣義而言,投資報酬率除了看套利的價差外,我們付出的時間成本以及承擔的風險性也都算進我們的整體成本裡。仔細一想,似乎能讓我們負擔較少風險、節省最少時間以及換取最大報酬的投資是非常難得的事。





    以短線投資來看,我們投資的目的在於用最短的時間來賺取最滿意的報酬。大家耳熟能詳的包括期貨、選擇權、外匯以及股市短期操作。隨著時間的縮短以及槓桿倍數的放大,投資人所承受的風險就愈高,賭博與投機的機運就很極端;如果押對寶就上天堂,如果押錯了一夕之間破產也是有可能。舉凡這兩天的美國大選股市的變化就是一例,開票日之前許多人押了希拉蕊會當選,期貨多單口數留倉量增加,豈知隔天開票時風雲變色,所有人立即被迫「畢業」。還不只這樣,更有人在股市反轉後追加空單,然而隨著恐慌情緒穩定下來、股市大舉反彈後,這些空單投資人也在昨天晚上全數陣亡。從這個例子來看,要承擔較高風險又要得到最大報酬的做法,幾乎是靠短線的技術以及極大成份的運氣。如果你不是劉伯溫,就千萬不要賭運氣賭生命。如果再以時間與精神成本來看,短線融資客以及期貨操盤手,他們鎮日都必須盯著電腦與手機,深怕買賣價位跑掉。又如果萬一下錯單被套牢,就必須用戒慎以及緊張的心情去面對。筆者身邊也有擔任操盤手的朋友,他們時常半夜失眠或是到了假日腦子都是股市跑動的影像,讓他們容易胃潰瘍與偏頭痛。試想,即便你每天都賺了1%,但必須承受一輩子的失眠或慢性病,這是我們要的嗎?如果將生活品質係數加權計算,恐怕我們的成本效益比並非是好的。

    而以長線投資來看,喜歡或習慣長線投資的人就比較不在乎股匯市短期的漲跌變化,只要我們留意成本價位以及分攤買進的風險,採以定期定額或不定時分批買進的投資方式,就可以承受較小的震盪風險。以巴菲特最嚴謹的定義,長線是10年,但我們可以不必採用如此長的年限,抓個四到七年來看。以台股而言,如果是買進大盤指數ETF,就可以將大盤指數5000~9000點區間分三等分買進。80009000點持有三分之一的ETF7000~8000點再增加三分之一,如果指數跌到6000點以下,就可將剩餘三分之一再投入。長線投資的人如果是買個股,可以用該公司全年每股盈餘(eps)以及股東權益報酬率(ROE)的成長狀況來衡量目前的價位是否便宜以及安全。筆者一般會選擇ROE一年15%以上的公司,並用EPS來衡量現價是否安全,一年賺1元的公司,我會在15~20元以下買進,賺2元的公司,我會在20~25元買進。當然這是個人經驗,不見得適用每個人的價值標準,建議朋友們還是認真作了功課後再來評估買進價區。因此,長線投資的風險可以藉由時間的拉長而減少,因為大盤指數長期是往上漲的。你可以有許多的時間不必盯盤,生活品質也可以提高,不需要將情緒糾結於盤面上。唯一的風險是,你不認真研究公司與產業,挑選到了壞公司或買在最昂貴的價位。

    平心而論,不論短線投資或長線投資無關對錯。套一句大家常講的話,不管是什麼貓,只要會抓老鼠的都是好貓。然而,關心投資帳面績效的同時,我們也必須保持穩定與平和的情緒。對每個投資人來說,情緒的平和才能讓我們理性評估投資決策,有了理性我們才有可能提高成本效益比。如果在過程中,我們承受了很多時間與精神的壓力,也會比較容易讓我們因為不理性而做錯決定。因此,我們做好每一項投資,必須將時間與精神層面的付出也考慮進來,盡可能的提昇我們的知識或技術,不要讓投資只是淪為一場數字的遊戲




盛亞顧問致力於所有的美好事物上,積極開創財富新契機,讓您安全無虞地達成人生中每個夢想階段,是我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