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8日 星期三

[謹慎過濾任何的預測資訊]

[文章撰寫:鍾偉晉 Iverson]


        心理學研究顯示,人是需要聽從「預測」的。從演化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人的本能與大腦的反應機制仍是停留在「石器腦」或「爬蟲腦」的原始階段,導致我們容易在投資行為上展現「從眾傾向」。我們時常依照專家或朋友的建議與指示,不斷的尋找共識或具體的答案,這是我們覺得最有保障的生存方式。


       然而,幾乎多數的建議或預測都出人意料、甚至與實際結果天差地遠。史鐸金定律告訴我們:「95%的資訊是沒有用的!」尤其是任何有關股市或經濟前景的預測對我們有害,會讓我們自以為掌握了別人所不知道的事,但事實上你很可能是遊走在高空鋼索上,只是你被矇著眼看不見而已!這也就是為什麼不論再怎麼高明的分析工具,很難完全去精準掌握股市的波動與指數。多數投資人總是喜歡信奉坊間的「分析師」或「老師」,卻無法體會到「瞭解自己的心理」才是構成投資勝負的關鍵一塊拼圖。


             很多「預測」之所以錯得離譜,最主要原因是我們都假定我們活在規則且平庸的世界,但「極端事件」遠比我們想像中還要頻繁出現。我們的預測者或許對預測普通事件非常拿手,但對於不規則事件的掌握則受限於人的智能,導致一次錯誤的預測就會遭來毀滅性的傷害。例如:在長期的利率預測中,你只要錯過一次利率波動,從6%跳到1%2000年至2001年美國所發生的事),你後續的預測值就全都無效,使得你的累積紀錄破功。重點不在於你猜對的頻率是多少,而是在於你累積的錯誤有多大,而這些累積錯誤有很大的部分是在重大意外或重大機會的預測上。有趣的是,經濟預測者以及多數分析師或名嘴的預測值都傾向於彼此相互接近,沒有人想和大家不一樣。這證明了除了一般投資人之外,金融機構的分析師因績效壓力的威脅而更容易產生從眾行為。因為假如他跟大家的預測答案一樣,即使錯了,就代表大家一起錯,反而不會有影響;反之,因為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的答案而導致錯誤,他們的專業也會備受抨擊與質疑,心中的懊悔感覺也會非常沉重。


      筆者提醒所有投資人應時時冷靜面對股市的漲勢與跌勢,對於任何專家預測要謹慎過濾,切莫輕易相信或人云亦云。在指數波動中,一次的壓回整理可能還不是空頭來臨,但「逢低承接,找股做多」的操作法則並不是每次都讓你能獲利。雖然近日止跌後多數技術指標反映出現「短底」的「黃金交叉」趨勢形成,但股市的反轉經常是瞬間發生的,正當買盤全面進駐後,所有類股輪動大漲後,就是考驗的開始。正所謂「激情過後,剩下什麼?」很多意外的波動就連精密的電腦化技術分析都無法估算出來。如同2008年台股從從9309點下挫至3955點的過程中,在一開始時,所有的指標都預測「十年線」會有支撐,但後來的結果不但跌破「二十年線」,甚至來到「三十年線」。而當時市場絕然恐慌之際,多數分析師才紛紛修正預言,預測台股指數會一路下挫到2800點,甚至斷言美國會步入1929年「經濟大恐慌」的慘狀。最後,台灣證券市場率先發難,突如其來的從低點反轉,進行一大段的報復性反彈。

                 因此,長期學習技術分析或基本分析的人都難免會遇到這種「黑天鵝事件」中「極端值」的殘酷教訓(編按:十七世紀之前的歐洲人沒有見過黑色的天鵝,因此「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就成了一個沒有人懷疑的事實,一直到人們在澳大利亞發現黑天鵝,歐洲人的想法才產生一百八十度的翻轉。這種翻轉會嚴重衝擊到我們的心理,因為「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有數萬隻的白天鵝作證,但是要推翻這個事實,只需要一隻黑天鵝就足夠了。)。難怪有句話說:「經驗是最好的老師,它總是先給你教訓,再讓你學到!」但常常最後的結果以讓我們帳戶大為虧損、元氣大傷,尤其是投資高風險的衍生性產品(如:連動債或不透明的債券型基金、避險基金商品……等等),等同自殺行為,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它何時會引爆,也算不出風險係數!



盛亞顧問致力於所有的美好事物上,積極開創財富新契機,讓您安全無虞地達成人生中每個夢想階段,是我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