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別再當金錢遊戲裡的白老鼠】

【文章撰寫:Mark Tseng】


      1501期商業周刊以長達20頁的篇幅完整報導了關於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風暴,所造成的虧損高達2000億新台幣,也是雷曼風暴損失的5倍,總計超過3700家中小企業受陷其中,商周形容:有如台版大賣空上演,哀鴻遍野,滿地輸家!

       時常有朋友問我:感覺這個也是地雷,那個也是地雷,到底有什麼值得相信?我到底該不該投資?我回答:其實,投資必定伴隨風險,但我們應該做的是,極盡可能的完整了解我們所進行的投資,並落實資產配置的概念,若在不影響生活支出與未來所需的前提下,並已對於投資案架好了防護網(進行風險分散),那麼,仍是可以適度的進行投資的,畢竟在台灣這樣的低利環境下,不投資的風險遠比投資更高

       篇幅有限,我不在此篇討論TRF的結構問題,另有專章介紹。但藉由TRF的災情又再一次突顯:台灣與香港在金融監理的機制上,以及金融機構看待商品的思維上有相當程度的落差!台灣市場由於規模較小,資訊較為封閉,因此投資管道有限,在此借貸成本相對較低的環境,銀行在進行核貸時居然允許(或引導)投資人先購買商品做為財力證明,因此一旦市場趨勢不如預期,客戶被追繳保證金又拿不出來時,銀行與客戶雙輸才釀成此巨大的風暴。我極度懷疑:若立即檢視台灣所有金融機構(含銀行與保險業)時,有多少金融機構的償付能力可以過得了壓力測試?畢竟單以這次TRF衝擊就足以吃掉本國銀行去年獲利的2/3,呆帳造成銀行元氣大傷之外,準備打亞洲盃的各大銀行商譽損傷更為嚴重!追根究底仍是因為本國銀行沒有自己發行商品(並非沒有能力發,是市場環境劣幣驅逐良幣),在金融機構皆淪為通路時,若監管機制沒有嚴謹落實就會落入這樣一再循環的惡夢當中,只是養肥了上手國際投資銀行與避險基金。相較彼岸身為亞太金融中心的香港,由於借貸成本相對沈重,民間投資風氣盛行,反觀金融機構對於風險的態度相對民眾而言是較為謹慎保守的,凡透過香港的金融機構要進行投資,都被要求必須進行投資屬性分析(KYC),且細觀香港金融監理單位對於金融機構的審查,監管各方面皆相當嚴謹,雖說並非外國的月亮必定比較圓,但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是必要的,台灣政府單位真應該加速改革,誠實面對這樣一再發生的風暴,捍衛台灣人民與金融同業的權益,不然一再的全民買單,我們還有多少子彈可以消耗!

      投資不是單純的數學題,也不是上牌桌賭博,只是看機率以及賺賠,仍應該適性而為。但也更突顯財務顧問的價值與重要性,我們的工作價值是擔當客戶的眼睛,在這資訊爆炸與不對稱的時代,檢視所有的投資資訊,極盡可能協助我們的客戶遠離風險,降低不必要的時間與金錢的損失,提高投資效率。從雷曼到TRF,政府學到什麼教訓?若台灣的金融監理制度再不落實,幾乎可預期的是:紙糊的門是沒有辦法真正防止金融強盜入侵我們的家園的。


盛亞顧問致力於所有的美好事物上,積極開創財富新契機,讓您安全無虞地達成人生中每個夢想階段,是我們的使命!